护理人员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实践指南
一、先 “理解” 再 “靠近”:读懂患者的信任壁垒
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信任缺失多源于疾病本身 —— 如被害妄想让其怀疑 “他人会伤害自己”,情感淡漠使其对互动无兴趣,认知紊乱导致难以理解他人意图。青岛护理院人员首先需放下 “快速建立信任” 的焦虑,先通过观察与评估,找到患者的 “信任卡点”:
•若患者因被害妄想拒绝交流,避免直接否定 “你想多了”,而是接纳其感受(“我知道你现在觉得不安”);
•若患者因情感淡漠无回应,不强迫对话,可先通过 “非语言陪伴”(如坐在旁边整理物品、安静陪伴看电视)减少其对 “互动” 的压力;
•若患者因认知紊乱(如思维松散、答非所问)难以沟通,用简单短句、重复关键词(如 “你刚才说想吃苹果,对吗?”)降低理解难度。
二、沟通:用 “一致性” 打破戒备,用 “共情” 建立连接
信任的核心是 “让患者感受到‘你可靠、你懂我’”,沟通中需把握三个关键原则:
1. 语言:“坦诚不欺骗,简单不复杂”
•不回避疾病,但不贴标签:不用 “你有精神病” 等刺激性表述,而是用 “你现在的一些感受(如听到声音)是疾病带来的,我们一起想办法缓解”,既传递专业性,又避免让患者感到被歧视;
•承诺必兑现,不随意敷衍:若患者问 “今天家属会来吗?”,若不确定,不说 “肯定会来”,而是说 “我帮你查一下家属的探视预约,查到后马上告诉你”;若承诺 “下午陪你散步”,即使忙碌也需提前告知 “今天临时有工作,我们明天下午固定散步,好吗?”,避免患者因 “承诺落空” 加剧不信任;
•不争论妄想内容,不强化幻觉:当患者说 “有人在我耳边说要杀我”,不反驳 “根本没人说话”,而是回应 “我没听到这个声音,但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害怕,我会一直在这里陪着你,保护你安全”—— 既不否定患者的主观感受,也不强化 “幻觉真实存在”,同时传递 “安全保障”。
2. 非语言:用 “肢体信号” 传递接纳
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非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往往高于语言,护理人员需注意:
•距离适中:初次互动保持 1.5-2 米距离,避免过近(易引发 “被侵犯” 的警惕),若患者无抵触,可逐渐缩短至 1 米左右(如递水、递物品时);
•眼神温和,不直视逼视:用 “平视 + 偶尔微笑” 的眼神,避免长时间盯着患者(易让有被害妄想的患者觉得 “被监视”);若患者回避眼神,不强行对视,可看向患者身边的物品(如桌子上的水杯),减少其压力;
•动作轻柔,不突然触碰:如需协助患者(如整理衣领、搀扶走路),先提前告知 “我帮你把衣领整理一下,好吗?”,得到默许后再行动,避免突然触碰引发患者的冲动反抗。
三、行为:用 “持续的小行动” 积累信任
信任不是靠 “一次沟通” 建立的,而是通过日常护理中 “稳定、可预期” 的行为逐步积累,尤其需关注以下细节:
1. 从 “满足基本需求” 切入,建立 “你能帮我” 的认知
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因幻觉妄想、情感淡漠忽视自身需求(如不吃饭、不洗漱),护理人员可从这些 “小事” 入手:
•若患者因 “食物有毒” 拒绝进食,不强迫,而是说 “我知道你担心食物不安全,这是我刚从食堂打回来的饭,我先吃一口给你看”,然后陪患者一起吃,用 “共同行动” 消除顾虑;
•若患者不主动洗漱,不说 “你怎么这么脏”,而是递过温水和毛巾,说 “今天天气有点热,擦把脸会舒服一些,我帮你拧毛巾吧”,用 “提供帮助” 代替指责,让患者感受到 “你是来帮我的,不是来批评我的”。
2. 尊重患者的 “自主选择权”,减少 “被控制” 的抵触
患者即使有认知障碍,也需要被尊重,护理人员可在小事上让患者 “做决定”:
•询问 “你想现在吃药,还是等 10 分钟后再吃?”“你今天想穿蓝色的衣服,还是灰色的衣服?”;
•若患者拒绝参与集体活动(如手工课),不强行拉着去,而是说 “手工课有折纸和画画,如果你不想去,也可以在房间里看会儿书,你自己决定就好”—— 尊重 “拒绝权”,能减少患者的戒备,让其感受到 “你尊重我的意愿”。
3. 稳定 “互动频率”,让患者形成 “可预期” 的安全感
精神分裂症患者对 “变化” 敏感,稳定的互动频率能让其产生安全感:
•固定每天的沟通时间(如每次巡视时花 5 分钟聊天,或每天下午 3 点陪患者散步),不随意中断;
•即使患者初期无回应,也坚持 “温和的 presence”(如每天路过时说 “我来看看你,你今天看起来状态不错”),让患者逐渐熟悉你的存在,意识到 “你会一直在这里,不会突然消失”。
4. 不回避 “错误”,用 “真诚道歉” 强化信任
若护理人员因疏忽犯错(如忘记承诺、沟通时语气不当),不掩饰,而是坦诚道歉:
•说 “对不起,我昨天答应陪你散步,结果临时有工作忘了,是我没做好,今天下午我一定陪你去,弥补昨天的遗憾”—— 真诚的道歉不会削弱专业性,反而会让患者感受到 “你和我一样是普通人,会犯错但会负责”,进一步拉近心理距离。
四、警惕 “信任破坏点”:这些行为会让前期努力白费
建立信任难,破坏信任却很容易,护理人员需避免以下误区:
1.随意泄露患者隐私:不在护士站、走廊等公共场合讨论患者的病情(如 “3 床那个有被害妄想的患者今天又闹了”),患者的个人信息、症状表现仅在医疗团队内部沟通;
2.情绪不稳定,忽冷忽热:避免今天温和耐心,明天因工作压力对患者不耐烦(如患者提问时说 “别烦我,没看到我忙着吗?”)—— 稳定的情绪是信任的 “基石”,患者会通过你的情绪判断 “你是否可靠”;
3.过度 “同情” 或 “俯视”:不用 “你真可怜” 等同情式表述,也不用 “我是为你好,你必须听我的” 等俯视式语气,而是以 “平等伙伴” 的姿态互动(如 “我们一起努力,让你慢慢好起来”),避免让患者感到 “被怜悯” 或 “被控制”。
五、长期信任:家庭协同,巩固 “信任闭环”
当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初步信任后,可邀请家属参与,形成 “护理人员 - 患者 - 家属” 的信任闭环:
•向家属传递 “与患者沟通的技巧”(如不争论妄想、多陪伴少指责),让家属的行为与护理人员保持一致,避免患者因 “家属与护士说法不一” 产生困惑;
•鼓励家属在探视时提及 “护士说你今天主动吃饭了,做得很好”,让患者感受到 “护士和家属都在关注我、肯定我”,进一步强化 “身边人都是可靠的” 认知。
青岛精神科护理医院地址: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北路10号
青岛精神科护理医院电话:0532-66766677
青岛精神科护理医院网站:https://www.singdejiakang.com/
圣德嘉康老年病医院提醒您需要注意的是,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建立信任是一个 “慢过程”,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,且会因患者病情波动(如幻觉加重时信任度下降)出现反复。此时护理人员需保持耐心,不因 “暂时的倒退” 否定前期努力,而是根据患者的状态调整方法 —— 比如患者病情反复时,回到 “满足基本需求、非语言陪伴” 的基础步骤,重新逐步建立连接。